发布时间:2024-10-30 15:38:23 来源: sp20241030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观点)——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④
本报评论部
改革越是深化,越要重视平衡社会利益;发展越是向前,越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改善上
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实现发展和民生有效对接、良性循环,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保障更可持续
跨省异地就医,参保人报销往往面临“跑腿”“垫资”等难题。重庆大足区的兰云福,因工伤需定期到四川成都市治疗。以前,得先自己垫钱,再回到重庆报销,来回跑、周期长、花费多。今年4月,重庆启动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看病就方便多了,只要带社保卡就能入院,出院刷社保卡即可直接结算。
群众的难点痛点,就是改革的发力点。今年上半年,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参保人员1.08亿人次,减少资金垫付918.53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24.69%、32.88%。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鲜明体现了改革的民生底色。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越是深化,越要重视平衡社会利益;发展越是向前,越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改善上。
新时代的改革,民生温度是重要的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改革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让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澎湃的动力,让人民生活品质提升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就能紧紧依靠人民将改革推向前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还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无论是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还是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把“蛋糕”做大分好。
同时要看到,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从孩子的抚养教育到老年人的就医养老,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消费品以旧换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能更好调动发展积极性,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实现发展和民生有效对接、良性循环,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保障更可持续。
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确保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同时,也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目标,而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能在兜牢民生底线的同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改革的动力所在,也是改革的目标所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推出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定能更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人民日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