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油泼面、立柱架梁→联通万里,“钢铁驼队”有新变!

发布时间:2024-11-09 10:10:29 来源: sp20241109

  央视网消息:从10月起全国铁路实行了新的货物列车运行图,中欧班列增至93条。中欧班列在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开行了14689列,这其中,中欧班列(西安)的开行量超过四分之一。

  一声鸣笛,满载着新能源汽车和机械设备的这趟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已经超过了4000列。

  在国铁西安局西安西站调车长周俊玺的记忆里,11年前,也是在这样的秋天,他亲手编组了陕西的第一趟中欧班列。

  2024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开行达到4041列,同比增长了33.4%。西安到杜伊斯堡这条线路上,中欧班列从之前的每周“两去一回”增加到“四去三回”,成为全国开行密度最大的全程时刻表班列。

  基层“问诊把脉” 为中欧班列提供有力保障

  如此大的开行量是怎么开出来的?古老丝绸之路的起点,当下又怎样能实现货运能力和服务品质的新提升?

  4个月前,西安铁路部门、海关和运输平台公司等7家相关单位的员工组成小分队,展开了一场调研,目的是看看哪里还有不断提效的空间。

  自2018年以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速达到了30%。如此大的吞吐量会带来哪些新问题?大家换上便装,打扮成实习生的模样,坐进集装箱卡车的驾驶室,目的是听司机的真实评价,亲身感受各环节的效率。

  龙门吊称重环节引起了小分队所有成员的注意,堆场一直以来都是用龙门吊给集装箱称重,用正面吊落箱,但当时齐超和司机等称重就等了两个多小时。

  各环节改善 物流成本降低 作业流程优化

  经过7家单位、10位队员近一个月的走访调研,大家梳理出,全国发来的集装箱从到达西安至被装上中欧班列启程,以及回程到达西安后分拨,一路上有150多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中就有23个急需改善。

  调研中发现问题后,相关单位一起开始了三轮改善。几天前,记者走进位于西安国际港站的集装箱堆场时,发现龙门吊依然忙碌,但曾经大排长队的称重环节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通过为正面吊加装精密称重装置,集装箱称重与落箱两个环节被合并在了一起,龙门吊不再负责称重,可以踏踏实实地去吊班列,曾经排到过160分钟的这个环节被缩短到了5分钟。

  从集装箱卡车进站、落箱到平板车的调度,再到班列的装卸、检车,通过各环节的改善,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的同时,作业流程也得到了优化。

  短短几个月,中欧班列(西安)的货物集结和作业效率就获得了极大提升。

  信息互联互通 让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

  中欧班列(西安)货物集结和作业效率的问题得到优化,而一趟趟货物流的背后,还有大量的信息流和票据流,相关的数据如何互联互通,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大家发现在货物上班列之前,需要提报7次关务手续,信息重复率很高。为了优化流程,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新上线了“一单多报”系统,数据“跑路”替代了货物“跑路”,极大节约了办理关务的时间。

  为了更高效地展开合作,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和哈铁快运中国分公司设在了同一楼层。两国员工跨过走廊就能对接工作,信息系统的互联也让跨越国境线的中欧班列大大提了速。

  稳定的运输时间、越来越便利的通关流程和综合成本的不断降低,让中欧班列“集结”效益持续显现,不少沿线国家开始主动对接合作。2024年以来,跨里海班列同比增长二十四倍,成为中欧班列新的增长点。

  “钢铁驼队”正铺展共建“一带一路”画卷

  如今,中欧班列(西安)已常态化运行18条国际干线,实现了亚欧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

  只要10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即可一路向西跨过里海抵达阿塞拜疆的巴库。7天,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粮油就能抵达西安,“变身”油泼面端上市民餐桌。

  从驼铃相闻到班列飞驰,从立柱架梁到联通万里,这支“钢铁驼队”正加速铺展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壮美画卷。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