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期的科技盛会,习近平再次着眼人才

发布时间:2024-11-05 17:28:23 来源: sp20241105

  (近观中国)关键时期的科技盛会,习近平再次着眼人才

   中新社 北京6月25日电 题:关键时期的科技盛会,习近平再次着眼人才

   中新社 记者 黄钰钦

  6月24日,一次关键时期的科技盛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在会上再次着眼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作出部署。无论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相关举措让外界得以观察中国科技创新力发展的根本源泉。

  回顾过往,从“科学技术现代化”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从外部看,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从内部看,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如何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科技创新靠人才”“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习近平在这场科技盛会上,给出的答案清晰明确。而这场大会本身,也成为中国长期以来重视科技人才的缩影。

  在大会开始阶段,伴随仪式号角响起,习近平首先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右)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左)颁奖。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位打造“东方慧眼”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位从沂蒙山走出的“量子追梦人”,他们荣获年度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全场起立,报之以持久热烈的掌声。

  以国之名义表彰杰出科技工作者,并由最高领导人亲自颁授奖章,显示出鲜明的价值取向。观察家认为,这也反映出习近平对科技人才一以贯之的关心与重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无论是考察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与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交流,习近平都多次指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建立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当天的大会上,习近平也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环境提出明确要求。

  “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习近平说。

  一番话再次明晰了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处。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前,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近年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持续精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为科研人员节省大量“跑腿”报材料时间;国家科技计划按照不超过5%的比例开展随机抽查,检查数量和频次进一步减少。

  不仅如此,中国正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更多青年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

  如今,习近平再次对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建成科技强国目标的时间愈发临近,习近平在这场科技盛会上再次着眼人才,阐明创新之道。从体制机制改革到政策措施出台,中国未来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将更加值得外界期待。(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