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发布时间:2024-11-10 05:34:03 来源: sp20241110

原标题: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补齐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四川省巴中市的一座村庄里,灰瓦白墙的院子干净明朗,屋旁菜地种满蔬果。房屋主人冯仕宽走进菜园,掀开印有“第三格”标志的化粪池盖,从中舀出一桶水浇到菜地里。

  得益于“单户/联户化粪池+集中三格式化粪池+农灌”治理模式,治理后的污水可用于灌溉“小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既治污,又节水。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巴中开工建设5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项目。

  一直以来,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生态环境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截至今年6月份,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

  生态环境部组织全国2700多个涉农县,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方案,集中治理人口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敏感的重点村庄。去年完成环境整治的行政村,合格率已达90%以上。

  推动黑臭水体长效管控

  黑臭水体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部分。近年来,生态环境部聚焦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推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清单化治理、系统化治理和常态化监督。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

  建立任务清单、销号清单、问题清单。组织各地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将其中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4000余个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将其余近万个水体纳入省级监管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

  明确“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的技术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需求等确定治理思路和技术路线,鼓励优先采用资源化、生态化治理措施。

  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等方式开展跟踪监管。2022年以来,组织对已完成治理的2612个水体开展水质监测,治理合格率超97%。对返黑返臭水体分析问题原因、督促指导地方及时整改,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此外,一些地区在治理模式和管护机制方面,也已形成一些好经验和做法。山东济宁兼顾村庄防洪除涝及农田灌溉,在泗水县青龙庄村治理黑臭坑塘约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积12000余立方米雨水,为周边农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

  加强耕地土壤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部实施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重金属排放监管,在23个省份划定210多个区域,整治完成2300多个涉镉等重金属的企业,支持地方实施400余个土壤污染源头防治项目。

  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从“治、用、养、研、合”5个方面,深入推进耕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

  “治”的方面,今年生态环境部紧盯源头治理,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利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等数据,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推进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确定污染源治理清单。

  “用”的方面,推动分类管理,保障安全利用。农业农村部指导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行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分类管理,指导地方落实品种替代、水肥调控、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步提升。

  “养”的方面,生态环境部聚焦重点区域,促进土壤健康,配合相关部门指导地方在优先保护类耕地上落实用地养地措施,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遏制土壤退化趋势。

  “研”的方面,强化科技攻关,提升支撑能力。建成土壤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土壤健康诊断与绿色修复等一批部级重点实验室,加强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合”的方面,生态环境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源头防控、安全利用、粮食收储管理等,形成工作闭环。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考核,压实地方责任。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聚焦管好受污染耕地、养好黑土地、用好盐碱地等重点,大力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确保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