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4:02:22 来源: sp20241109
昨天17时20分,距离晚上第一节课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的一间教室里座无虚席。
这门课是《艺术与人脑》,授课老师是该校哲学院教授朱锐。“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我相信大家过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健康状态下还在教书。”18时,朱锐拄着拐杖准时走上讲台。北京已是春暖花开,他还戴着厚厚的毛绒手套和围巾。朱锐嗓音透着些嘶哑,坦然地说:“这样状态的我,如果真的激励到了大家,我觉得很自豪。”
本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朱锐直白地告诉学生,自己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正在接受化疗,每次需要服用大量止痛片才能授课。
他在疾病面前的豁达、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生命力,感染并震撼着学生。清明节假期前,有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很多网友被打动了。
9日是清明假期后,朱锐的第一堂课,不少外校学生专程赶来“蹭听”。
朱锐望着台下一个个充满朝气的面庞,耐心地说:“我不太清楚,你们是不是接受得了课堂上突然发生什么事,也担心会不会给你们留下什么阴影,所以我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坦白能劝退一些学生。”他顿了几秒,接着说:“没想到,大部分学生还是留了下来……这门课至少到目前上得还是很好,给了我自己很大的鼓励。谢谢大家!”
话音落下,课堂气氛轻松了下来。大家自发鼓掌。朱锐摆了摆手:“下面大家不用鼓掌,我们就正常地上课。”之后的一个半小时,有讲解、有对谈,还有讨论,朱锐说到兴奋时,眼里闪着光。
关于生死的思考贯穿在朱锐的课堂上。有一次,朱锐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以后再也不会因为化疗耽误上课了,因为化疗停止了。不是因为病治好了,而是因为化疗没用。担任课程助教的博士生赵海若说:“朱老师说,如果有一天他真的倒在了课堂上,希望学生们不要悲伤,要为他感到骄傲。”
“他笑着说出这样的话,让大家觉得特别难过。”人大哲学院办公室教职工李京徽说,“朱老师总是尽量传递正面的内容。”他特意戴围巾和手套上课,把接受治疗的痕迹藏起来,担心有学生看到不舒服。
本报记者 牛伟坤 摄影 李盼
(北京晚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