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如何破解? 张金英:三方“共担”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4-11-05 21:50:31 来源: sp20241105

  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约1/5。

  老龄化社会已然到来,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挑战,让失能、失智老人有所依、有所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为社会老龄化问题建言献策。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受访者供图

  失能,意味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则意味着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符合这两项标准的老年人群体,高达约4500万人。

  4000多万失能失智老人的背后,是数千万“失衡”的家庭。

  张金英长期关注老年人群体,连续四年参加“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的监督调研工作,在她看来,结合数字技术赋能,让老年人从“养老”变成“享老”,是锦上添花,而帮助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群体,则是雪中送炭。

  据国家卫健委测算,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加速,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面临的挑战也愈加凸显。当下,我国的失能失智老人群体,大多都选择了居家养老。然而,由于家属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了许多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真实写照。

  张金英也正照护着家中的一位失能老人,她介绍,“作为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往往需要承担较重的照护责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成本,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不断加剧。”

  起床、洗漱、吃饭……这些在普通人眼中简单的自理活动,在失能失智老人的身上,通常是一场“恶战”,“给老人喂饭、换尿布真的很困难,有时甚至需要全家上阵”,张金英说。

  失能失智老人需要照护,更需要专业的照护人员。在专业人员眼中,一切皆有技巧可循,比如想要给患病的老人换尿布,只需要让老人侧卧,把尿布折成手风琴状,垫在老人的身体下,帮助老人翻个身,再将尿布铺开,便可以在十分钟内完成尿布的更换。

  毋庸置疑,专业、高效的护理为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庭减轻了负担。但经过调研,张金英却发现,目前我国从事养老护理人员的数量仅为50万左右。

  根据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结合我国2021年失能失智老人数据测算,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应当在1000万人以上,张金英指出:“这就说明养老服务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

  “并且现在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大多是年龄较大的女性”,在她看来,社会需要形成对养老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认同,提高养老行业的福利待遇,让他们成为机构的管理型人才,才能让行业留住年轻人,慢慢缓解社会护理“人才荒”的问题。

  若是单靠护理人员,便可以解决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难题,那看似并不困难的护理,何以成为压在家庭头上的一座大山?

  结合多年的调研和观察,张金英发现,提及照护老人,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便是养老院和医院,然而,在养老院,失能失智老人只能接受到基础的医疗服务,且护理收费较高;大多公立医院又很难解决长期住院问题,也不能满足失能失智老人医疗需求。

  如果由亲属照护,不仅欠缺专业的护理技能,“通常许多家属还会只顾着在家照顾老人,忽视也许社区就有专业的社工、志愿者可以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帮助。”张金英说,由于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照护资源和服务的了解不足,他们很难有效获取所需信息。”

  今年两会期间,张金英再次递交关于老年人群体的提案,在她看来,让失能失智老人安心养老,并非一方之力可以促成。张金英关注并建议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她表示,应当建立多层次的照护服务体系,让政府、社会机构、家庭三方形成“共担”原则。

  “首先,政府是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张金英解释,政府应当从顶层设计上,出台相应政策,主导完善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全链条养老体系,让老人在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中实现顺畅转介。同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为条件困难的失能失智老人“兜底”。

  此外,张金英补充,“还要由社会机构和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照护服务,再让政府和家庭共同购买服务,对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才能长久。”(完)(《中国新闻》报 作者刘益伶报道)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