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6:09:01 来源: sp20241102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美美与共:“一带一路”描绘人类文明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
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形成了“三兔共耳”的独特造型……在敦煌莫高窟,有20个洞窟出现了这个趣味图案。
有意思的是,“三兔共耳”的形象不仅出现在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阿富汗的金属盘、埃及的陶瓷、德国的教堂钟表、英国的瓷砖画上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三兔共耳’图案有‘东早西晚’的时空特点。最早的图案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9至11世纪前后沿丝绸之路出现在中亚、西亚地区,13至16世纪传播到埃及和欧洲各国。”中国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燕林说。
丝路,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千年前,古人通过对相同部分的叠加,创造出了这个“三兔共耳”的新图案,成为多个文明通过古丝绸之路深度交融的生动例证。
千年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正在描绘一幅多元文明包容发展、美美与共的新画卷。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聚焦“高质量共建”和“共同发展繁荣”,谋求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相关国家的现代化。
各方将共同搭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持续增进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仍将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之一。
参加论坛报道的哈萨克斯坦BAQ通讯社记者古尔然·拉曼库洛娃对新闻中心的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印象颇深。彩塑京剧脸谱、木版水印、景泰蓝制作等“非遗”体验项目,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包罗万象,而且开放包容。”包括到访过多个中国城市的古尔然在内,很多与会的外籍记者都有同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
根据论坛发布的信息,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中方还发布了《“丝路心相通”共同倡议》,将实施“一带一路”青年精英计划、设立“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公益基金、实施“丝路心相通”行动。
10月16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来自比利时的记者(右)体验画京剧脸谱。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一带一路’是人类历史上在开展全球合作方面一个非常全面的平台,是一项伟大的文明工程。”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专家斯特凡·奥森科普如是评价。
今年4月,意大利米兰设计周,一身传统黎族服装的刘香兰席地而坐,一根根彩色纱线在她熟练的操作下慢慢织成精美的黎锦。
作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4岁的她从家乡海南五指山带去传统的腰织机,在米兰再现了黎锦织造的精湛工序。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米兰设计周,与黎锦技艺和黎族服饰展示一道,婉转悠扬的黎族民歌和竹木器乐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中国民族文化盛宴。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看到中国民族文化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感觉很新奇。”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饶琼娟看来,这是一次别具特色的交流互鉴。
4月17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在2023年意大利米兰设计周上展示黎锦织造技艺。新华社发
精彩纷呈的文化年、艺术节、博览会、展览会,独具特色的鲁班工坊、“丝路一家亲”、“光明行”等人文交流项目,不断深化的民间组织、智库、媒体、青年交流……新时代的丝路乐章正在奏响。
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同时,中国还相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勾勒出多元文明和平发展的前景。
“文明不论东西,没有高低之分。”多米尼加加勒比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路易斯·冈萨雷斯说,各国文明能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
700多年前,一艘满载陶瓷的中国商船在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沉没,如今穿越历史向世人讲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故事。19日发布的最新考古成果显示,实现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后,圣杯屿沉船遗址重现了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古丝绸之路展示了中华文明追求文明交流互鉴的突出特性,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正是共建“新时代丝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记者杨晓静、肖逸晨、张文静、张玉洁、周慧敏、岳夕彤、高春霄、陈雨峥)
(责编:崔译戈、刘洁妍)